教学活动设计 |
|||
作品名称 |
斗阵来讲古 |
作者 |
邱思涵 |
省市+院校名称 |
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闽南理工学院 |
||
教学领域 |
语言领域 |
年龄段/班 |
5-6岁/大班 |
设计意图 |
讲古是闽南地区特有的曲艺形式,流行于福建省多个地区。它产生于清代中后期,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。讲古运用闽南话丰富的词汇、特有的韵律及谚语、俗话、掌故、歌谣等谈古论今,让幼儿通过欣赏艺术的同时自然而然掌握闽南历史、风俗、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,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,使“讲古”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。 |
||
活动目标 |
1. 了解一些闽南礼仪和习俗 2. 通过讲故事,做游戏等活动,理解讲古的意义,增强探索闽南文化奥秘的兴趣 3. 加强热爱闽南文化的情感,共享讲古的快乐 |
||
重点难点 |
重点:学会讲古,体验讲古的快乐 难点:理解闽南文化,凸显闽南方言之美 |
||
活动准备 |
物资准备:讲古教学ppt 、电子白板、闽南话音频、闽南礼数动画视频 经验准备:了解一些闽南礼数习俗,熟练运用闽南方言
|
||
活动过程 |
一、趣味闽南话,在情景中导入 1.图一: 演示“鲤鱼”图片,引导幼儿说 师: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,看,它是谁?长得什么样?鲤鱼宝宝要和你们玩个讲古的游戏。 2.图二:引导幼儿说出“鲤好” 3.提问:小朋友们见面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? 4.小结:“鲤好”,因为泉州的老城区是鲤城,“鲤”的音跟闽南话的“你”很相似,泉州人就会用“鲤”来代字“你”。见面打招呼说“鲤好(厚)”,记得也回一句“鲤好(厚)”。 二、礼数报你知,在探索中发现 1.播放闽南礼数视频,幼儿合作找出礼数 师:鲤鱼宝宝讲礼貌的一天,请你和你的好朋友找找鲤鱼宝宝在哪里讲礼貌? 2.请幼儿说出哪里讲礼貌? 3.运用电子白板技术验证幼儿的发现。直接找出话语:“”某某先” 、“老阿伯”、“阿婆”、“先生”或“先生娘”。 4.讨论:仔细看看鲤鱼宝宝的一天,你发现他是如何待人接物的? 5.教师总结:在人际称谓上,闽南人也很注重礼节,一般见到年长的人都会称为“某某先”,路遇陌生的老人一般也会尊称为“老阿伯”、“阿婆”。闽南人还将老师和医生尊称为“先生”或“先生娘”。 三、厝边斗热闹,在运用中拓展 1.师:闽南人离不开闽南话,由闽南话想到了讲礼貌,小朋友想一想,在厝边邻里讲古会怎样利用呢? 2出示课件后提问:讲古是什么?你认识这种讲古吗?闽南地区为什么要讲古? 3.教师总结:一张高脚桌,摆放着茶壶、书本与折扇;一张椅子,坐着身穿马褂的讲古仙……随着时代的发展,曾经热闹的讲古角,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。虽然,讲古已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但曾经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,如今却鲜为少儿一代所知。 |
||
活动总结 |
闽南“讲古”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,从“新”泉州人抓起。 不仅仅是幼儿园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主渠道、主阵地作用,而且要“家园共育”,积极保护和弘扬闽南优秀传统文化,让孩子喜欢说闽南话。一次闽南文化探索的结束,并不是真正的结束,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博大精深的闽南文化可能,成为闽南文化的传播者、建设者、发扬者,让幼儿在游戏中、快乐中了解闽南文化,学会“讲古”。 |
||
教学活动设计 |
|||
作品名称 |
魔法瓶 |
作者 |
杜雨桐 |
省市+院校名称 |
四川省成都市吉利学院(成都校区) |
||
教学领域 |
科学领域 |
年龄段/班 |
中班 |
设计意图 |
新《纲要》强调:“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,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。”因此,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,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。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,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。在本活动中,我以谈话导入,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,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。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、观察、猜想、思考中体验、获取有关的知识经验。 |
||
活动目标 |
1.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,使幼儿乐于在实验中动手操作。 2. 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,发现生活中有些物品是可以吸水,有些物品不可以吸水 3.让幼儿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告诉大家哪些物品可以吸水,哪些物品不可以吸水。 |
||
重点难点 |
重点:让小朋友知道生活的有些东西可以吸水,有些东西不能吸水。 难点:在实验的时候注意提醒幼儿操作方法,让幼儿不要把水撒出来。 |
||
活动准备 |
物质准备:不透明瓶子一个(里面装有毛巾,盖子上开一个小口),透明杯子一个。一盆水,海绵,布,棉花,沙,石头,泡沫,积木,毛线等材料若干,实验图表一张,防水罩衣若干套。 经验准备:(1)教师应充分了解生活中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。 (2)幼儿已认识一些常见的操作材料。 |
||
活动过程 |
(一)导入部分 1. 以变魔术的形式,引起幼儿的兴趣。 “小朋友,今天在上课之前,老师先给小朋友们表演一个魔术。这里有一个神奇的魔法瓶,将水倒进去之后就不能倒出来了,你们仔细看哦。” (1) 将透明杯里的水倒入不透明瓶子里,请幼儿猜猜不透明瓶子里的水能否倒回透明杯子。 “小朋友们你们猜猜看,老师能不能把刚刚倒入这个神奇的瓶子里的水倒回透明杯子呢” 并以实验证明。 (2) 集体讨论水到那里去了?并请小朋友们大胆发言,猜测水可能去哪里了。 (二)基本部分 1. 打开瓶盖,寻找原因。 “小朋友们猜了这么多答案,我们就来把这个神奇的魔法瓶打开,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吧!” (1)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打开瓶盖。 “请xx小朋友上来帮助老师打开瓶盖吧” (3) 拿出不透明瓶子里的毛巾,引导小朋友说出水是被毛巾吸掉了。 “原来我们的水宝宝不是去旅游了,也不是躲起来了,而是被瓶子里面的毛巾吸住了。这说明毛巾可以吸水。” 2. 得出结论,进行其他材料实验 (1)拿出其他实验材料,请助教老师帮助分发。 “老师这里还有许多其他的材料,里面有些可以吸水,有些不能吸水,我们通过实验来发现吧!” (2)将幼儿分为四人一组,自由选择材料,进行实验。实验中提醒幼儿一个人倒水,一个人拿不透明杯子,两只手拿杯子,不要把水撒出来。 3.根据实验结果,绘制图表 让幼儿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吸水的,并以结果记录在图表上. “经过小朋友们的实验,我们发现棉花可以吸水,那我们就在这个图面上面给棉花打上一个勾勾,说明它可以吸水” “经过小朋友们的实验,我们发现积木不可以吸水,那我们就在这个图面上面给积木打上一个叉叉,说明它不可以吸水” ..... (三)结束部分 所有材料实验完毕,请小朋友按照图表总结,教师再总结。 “现在我们所有的材料都做了实验了,接下来老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总结一下,这些材料哪些可以吸水,哪些不能吸水”
|
||
活动总结 |
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用心的,经过上课之后让我又有了几点新的想法。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是不可缺少的,又因不能就一而一的原则,只是一味想到“操作,探索”没有考虑幼儿自主绘制图表能力,可以改为给小朋友分发贴贴,贴在实验结果的位置上,而不是简单的让他们画上勾叉,使绘制图表环节略显拖拉。但是总体活动效果是不错的,小朋友注意力十分集中,兴趣浓厚。
|